作者:章清创利配资
2025年新学期,绍兴技师学院的招生简章上多了一类特殊生源——手持大学毕业证却重返校园的年轻人。新变化的背后,是浙江省20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技能促富助力缩小“三大差距”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的政策创新: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技师班。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显现的当下,这项政策以技能为桥梁,在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架起了新的通路。
创利配资
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: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居于高位,“学历通胀”挤压就业空间;另一边是制造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扩大,特别是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等领域“高精尖缺”工种一将难求。浙江政策精准锁定未就业大学生群体,在传统学历教育体系之外开辟新赛道——通过技工院校的预备技师(技师)班,将理论储备较强的大学生转化为实战能力突出的技术骨干。这一设计直击就业痛点,将看似过剩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升级急需的稀缺要素。
浙江政策的突破性就在于构建了“教育-培训-就业”的闭环系统。这一突破在绍兴已有试点。早在2023年,浙江绍兴政府就提出,在做好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基础上,丰富招聘形式、持续提升面向毕业生的岗位推送质量,重点推送知识型、技术型、管理型等岗位。据《绍兴日报》7月21日的报道,为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求职就业能力,绍兴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,增加人工智能训练师、无人机驾驶员、互联网营销师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技能培训项目,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,形成培训到就业的闭环。
不单要解决就业问题,更深层的政策立意在于以技能为杠杆撬动“三大差距”的缩小。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,将技能提升视为缩小地区差距、城乡差距、收入差距的战略支点。一方面,通过“技能兴村”培育1000个技能型乡村(社区),推动乡村劳动力从体力劳动向技能劳动转变;另一方面,借由“技能强企”推动“新八级工”制度,打破学历、资历限制认定技能等级,拓宽职业上升通道。技能成为打通城乡、连接工农的价值媒介,使劳动者无论身处城市车间还是乡村工坊,都能凭借技能实现体面增收。
《行动方案》另一值得关注的,是“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”的布局构想,凸显职业技能培训的公共属性。通过实现“县城-中心镇-重点村”发展轴培训基地全覆盖,技能资源得以突破地域限制下沉基层。这一设计将技能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,与国务院部署的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行动形成呼应。年轻人不必远赴大城市就能获得高质量培训,乡村劳动者在家门口习得技能,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才能真正夯实。
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质量保障和观念更新。浙江明确将大学生技师班纳入招生计划,享受全日制在校生政策创利配资,保障了培养规范性。但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突破“重学历轻技能”的社会认知。深化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,打破横亘在技能与学历之间的隐形围墙,使技能成为与学历并重的人才评价标准,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